送僧浩初序
〔唐〕
儒者韩退之(2)与予善(3),尝病(4)予嗜浮屠(5)言,訾(6)予与浮屠(5)游(8)。近陇西(9)李生础(10)自东都(11)来,退之又寓书(12)罪予,且曰:“见《送元生序(14)》,不斥浮屠(5)。”
儒者韩愈字退之与我交好,他曾经批评我喜欢佛教言论,指责我与僧人来往。最近,陇西李生础从东都洛阳来,带来韩愈的书信,信中他再次指责我的错误,说道:“我见到你写的《送元生序》,你并不排斥佛教思想。”
浮屠诚(1)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2)》《论语(3)》合,诚(1)乐(4)之,其于性情(5)奭然(6),不与孔子异道。退之好儒,未能过扬子(7),扬子(7)之书,于庄(8)、墨(9)、申(10)、韩(11)皆有取焉(12)。浮屠者,反不及庄(8)、墨(9)、申(10)、韩(11)之怪僻险贼(13)耶?曰:“以其夷也(14)。”
佛教思想确实有不可被责难的部分,它们常常与《易》《论语》的思想相契合,乐于奉佛,精神上则可以自由无束,故而佛教与孔子的学说的旨归并不是相矛盾,两者能够融合在一起。退之专心追求儒学,其程度未必能比得上扬雄,扬雄所著之书,其思想对庄、墨、申、韩等诸子思想皆有所吸收、包融。佛教思想,难道比庄、墨、申、韩等诸子思想更加的怪僻、阴险、邪恶吗?或者有人说:“它是外来文化。”
果(1)不信道(2)而斥焉以夷(3),则将友恶来(4)、盗跖(6),而贱(7)季札(8)、由余(9)乎?非所谓去名求实(10)者矣。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
如果不相信某些真理就把它以外来的名头加以排斥、责难,那么的话,难道要将中原的恶来、盗跖视为友善,而鄙薄非中原的札、由余吗?这样并非从本质上看问题。我从佛教思想中择取的部分与《易》《论语》的旨趣相合,即使圣人复活,也不能对此加以指责。
退之所罪(1)者其迹(2)也,曰:“髡(3)而缁(4),无夫妇父子(5),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乎人(6)。”
退之之所以反对佛教是因为它的表象行为,也就是你说的:“剃发入释门,不婚不育,不劳动却靠别人过活。”
若是,虽吾亦不乐也。退之忿(1)其外而遗(2)其中(3),是知石而不知韫玉(4)也。吾之所以嗜浮屠之言以此。与其人游者,未必能通其言也(5)。且凡为其道(6)者,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7)者为多。吾病(8)世之逐逐(9)然唯印组(10)为务(11)以相轧(12)也,则舍是(13)其焉从(14)?吾之好与浮屠游以此。
在这方面,即使我也不赞同,然而退之你因厌恨其外表而丢弃其内在合理的内容,是只见璞石的表层而不知璞石中还有美玉的存在。我之所以喜欢佛教言论,正是因为如此。与佛教僧侣来往的人,也不一定要通晓他们的学说。而且出家之僧大多不爱官,不争强好胜,乐于游赏山水而喜欢悠闲、安适。我厌恶世上追名逐利之徒整日为了权力相互倾轧排挤,可是除了这些我又该追求什么呢?我之所以喜欢与僧人往来也就因如此。
今浩初闲其性,安其情,读其书,通《易》《论语》,唯山水之乐,有文而文之(1)。又父子(2)咸为其道,以养(3)而居,泊(4)焉而无求,则其贤于为庄、墨、申、韩之言,而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者(5),其亦远矣。李生础与浩初又善。今之往也,以吾言示之(6)。因(7)此人寓(9)退之,视何如也。
如今僧人浩初约束自己的心性,平稳自己的情感,静心读书,精通《易》《论语》,唯独喜欢欣赏山水自然风光,想写成文章时便写下来。而且他们父子都是僧人,通过滋养身心而渐变气质,心境安然而不追逐名利,其德行胜于庄、墨、申、韩等诸子所言,对比那些整日追名逐利,为了权力相互倾轧排挤的人,更要远远胜出。李生础又与浩初你交好,现在你前去见他,把我的话告诉他。让这个人转告退之,你看怎么样呢。
小提示:柳宗元《送僧浩初序》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送僧浩初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柳宗元借送僧浩初,反驳韩愈对他的批评。全文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 作品出处全唐文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唐代
创作背景
《送僧浩初序》此文云“近陇西李生础自东都来”,韩愈送李础归湖南在元和五年(810),时韩愈为河南县令,则此文当是柳宗元元和五、六年(810、811)间作于永州。宗元又有《浩初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则为柳州时作,非一时。
相关诗词
-
赠觉僧首·其一
道貌堂堂老不臞,照斋佚阁送居诸。断常不著安禅后,寻伺皆空入定馀。护戒独持螺画行,翻经时作鹿轮书。山城为令真非恶,更喜游从得浩初。
-
送灵浩赴江州般若之请三首·其三
师今此去几时回,是法初无去与来。一句但言无可得,宝函封印不须开。
-
送僧广明
忽辞同侣去,自喜水烟浓。江草有閒色,野僧无定踪。衣韬方眼笠,瓶系曲枝筇。明宿枫桥寺,先听夜半钟。
-
赠僧一初
一初阇黎诸法解,吹得道人双剑箫。大道不知宗北秀,看山直欲尽南条。
-
秋日送僧志幽归山寺
禅室绳床在翠微,松间荷笠一僧归。磬声寂历宜秋夜,手冷灯前自衲衣。
-
送僧往台岳
五城初罢讲,海上忆闲行。触雪麻衣静,登山竹锡轻。天寒岳寺出,日晚岛泉清。坐与幽期遇,何人识此情。
-
春日长安送从弟尉吴县
春愁能浩荡,送别又如何。人向吴台远,莺飞汉苑多。见花羞白发,因尔忆沧波。好是神仙尉,前贤亦未过。
-
送僧自总
...何由缘。言方学从师,惜以日月闲。将求佛所宗,就乞世未传。浮舟江海波,蹀屣山岳颠。行方极所到,未可岁月还。谓余昔同游,当得送以言。噫佛与吾学,两分不相全。今余与子遇,无异东西辕。共憩中道间,邂逅相留连。我驾志在远,子驱良亦遄。吾终不尔从,尔终不...
-
送僧游天台次张外史韵
四明山水名天下,师去那知客路遥。雪霁惊麇腾宿莽,月明寒鹊集疏条。坐寻云顶千峰石,归趁江头八月潮。说与住山光老子,送宾也合过溪桥。
-
送僧
无端伏枕日,不见放舟时。晚得平安报,初成送别诗。山深归履急,江阔度杯迟。定许同香火,终参惠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