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浩初序

柳宗元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儒者韩退之(2)与予(3),尝(4)予嗜浮屠(5)言,(6)予与浮屠(5)(8)。近陇西(9)李生础(10)东都(11)来,退之又寓书(12)罪予,且曰:“见《送元生序(14)》,不斥浮屠(5)。”

儒者韩愈字退之与我交好,他曾经批评我喜欢佛教言论,指责我与僧人来往。最近,陇西李生础从东都洛阳来,带来韩愈的书信,信中他再次指责我的错误,说道:“我见到你写的《送元生序》,你并不排斥佛教思想。”

浮屠(1)有不可斥者,往往与《(2)》《论语(3)》合,(1)(4)之,其于性情(5)奭然(6),不与孔子异道。退之好儒,未能过扬子(7)扬子(7)之书,于(8)(9)(10)(11)皆有取焉(12)。浮屠者,反不及(8)(9)(10)(11)怪僻险贼(13)耶?曰:“以其夷也(14)。”

佛教思想确实有不可被责难的部分,它们常常与《易》《论语》的思想相契合,乐于奉佛,精神上则可以自由无束,故而佛教与孔子的学说的旨归并不是相矛盾,两者能够融合在一起。退之专心追求儒学,其程度未必能比得上扬雄,扬雄所著之书,其思想对庄、墨、申、韩等诸子思想皆有所吸收、包融。佛教思想,难道比庄、墨、申、韩等诸子思想更加的怪僻、阴险、邪恶吗?或者有人说:“它是外来文化。”

(1)不信(2)斥焉以夷(3),则将友恶来(4)盗跖(6),而(7)季札(8)由余(9)乎?非所谓去名求实(10)者矣。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

如果不相信某些真理就把它以外来的名头加以排斥、责难,那么的话,难道要将中原的恶来、盗跖视为友善,而鄙薄非中原的札、由余吗?这样并非从本质上看问题。我从佛教思想中择取的部分与《易》《论语》的旨趣相合,即使圣人复活,也不能对此加以指责。

退之所(1)者其(2)也,曰:“(3)(4)无夫妇父子(5)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乎人(6)。”

退之之所以反对佛教是因为它的表象行为,也就是你说的:“剃发入释门,不婚不育,不劳动却靠别人过活。”

若是,虽吾亦不乐也。退之忿(1)其外而(2)(3),是知石而不知韫玉(4)也。吾之所以嗜浮屠之言以此。与其人游者,未必能通其言也(5)。且凡为其道(6)者,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7)者为多。吾(8)世之逐逐(9)然唯印组(10)为务(11)相轧(12)也,则舍是(13)焉从(14)?吾之好与浮屠游以此。

在这方面,即使我也不赞同,然而退之你因厌恨其外表而丢弃其内在合理的内容,是只见璞石的表层而不知璞石中还有美玉的存在。我之所以喜欢佛教言论,正是因为如此。与佛教僧侣来往的人,也不一定要通晓他们的学说。而且出家之僧大多不爱官,不争强好胜,乐于游赏山水而喜欢悠闲、安适。我厌恶世上追名逐利之徒整日为了权力相互倾轧排挤,可是除了这些我又该追求什么呢?我之所以喜欢与僧人往来也就因如此。

今浩初闲其性,安其情,读其书,通《易》《论语》,唯山水之乐,有文而文之(1)。又父子(2)咸为其道,以(3)而居,(4)焉而无求,则其贤于为庄、墨、申、韩之言,而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者(5),其亦远矣。李生础与浩初又善。今之往也,以吾言示之(6)(7)此人(9)退之,视何如也。

如今僧人浩初约束自己的心性,平稳自己的情感,静心读书,精通《易》《论语》,唯独喜欢欣赏山水自然风光,想写成文章时便写下来。而且他们父子都是僧人,通过滋养身心而渐变气质,心境安然而不追逐名利,其德行胜于庄、墨、申、韩等诸子所言,对比那些整日追名逐利,为了权力相互倾轧排挤的人,更要远远胜出。李生础又与浩初你交好,现在你前去见他,把我的话告诉他。让这个人转告退之,你看怎么样呢。

小提示:柳宗元《送僧浩初序》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送僧浩初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柳宗元借送僧浩初,反驳韩愈对他的批评。全文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创作背景

《送僧浩初序》此文云“近陇西李生础自东都来”,韩愈送李础归湖南在元和五年(810),时韩愈为河南县令,则此文当是柳宗元元和五、六年(810、811)间作于永州。宗元又有《浩初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则为柳州时作,非一时。

柳宗元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793)进士,授集贤殿正字,调蓝田尉,拜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十年后迁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病死任上。柳宗元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其诗与韦应物并称“韦柳”。有《柳河东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