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3)万丈(4)白毫(5)

明月还没有从高高的群山升起,就已经发出了万丈光芒。

一杯未尽银阙(1)涌,乱云脱坏(2)崩涛(3)

杯中的酒还未饮尽,银阙就开始翻涌。纷乱的云四处飘散,好像浪涛下落。

谁为天公洗眸子(1),应费明河(2)(3)水。

如果谁要为天公清洗眼睛,应该会耗费银河里的数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1)心不起(2)

明亮的月光使我更冷静地洞察世态人情,我心湛然,磊落光明。

西南火星(1)弹丸(2)角尾(3)奕奕(4)苍龙(5)(6)

西南方向的心宿和弹丸一般大,角尾二宿亮光闪烁,环绕着苍龙七宿。

今宵注眼(1)看不见(2)更许(3)萤火(4)争清寒(5)

今晚月光很强,星光显得更加微弱,我集中目光也看不见它们。又怎么容许灯笼火在秋日寒气之中与月争光呢?

何人舣舟(1)古汴(2),千灯夜作鱼龙(3)变。

何人在古汴河边停船靠岸?人们做了许多鱼龙形状的灯,游戏赏月。

曲折(1)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2)

水灯曲折排列,随着歌声节拍和船的浮沉上下盘旋舞动。

青荧(1)灭没(2)山前(3)浪飐风回(4)岂复坚(5)

灯笼中的烛光熄灭,月亮也转到山前。浪打风吹使灯笼颤动,哪里还能坚固?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明月容易下沉,人也终究会散去。我回家后呼唤取酒再度赏月。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1)寒螀(2)(3)露草。

堂前的月色更加皎洁美好,寒蝉在含露水的草丛中咽咽而鸣。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1)

掀起帘子,推开门户,寂静得好像没有人。窗下只有我的孙儿楚老在低哭。

南都从事(1)莫羞贫(2),对月题诗有几人?

子由啊,你不要因为清贫而感到羞愧,古来对月题诗的人能有几个?

明朝人事随日出(1)怳然(2)一梦瑶台客(3)

太阳一出,世事皆变,中秋夜恍若置身瑶台的赏月赋诗,不过如同一梦而已。

小提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中秋见月和子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开篇写明月未出和初出之景,瑞光生白毫,银阙涌苍穹,云散如崩涛,并想象用银河水洗天公眸子。接下去写星宿、水灯、寒螀、露草等,营造出一片澄明之境,渗透着对景怀人之情。诗人极写中秋明月之美和他人的欢乐,更衬托出自己悲凉的心情和寂寞的处境。最后又安慰鼓励对方,突出手足之深情。全篇单行直贯而下,想象奇丽,比喻新警,诗句流丽婉转,唱叹有致,令人吟诵不已。

创作背景

《中秋见月和子由》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八月十六日,当时苏轼在徐州任上,而弟弟苏辙在南京留守签判任上。前一年中秋,兄弟二人在徐州同赏月,苏轼在《阳关曲·中秋月》中就已感叹“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一年之后,兄弟二人天各一方,而苏轼自己又憔悴病卧,心情哀伤。苏辙写了《中秋见月寄子瞻》寄给苏轼,其中流露出“南都从事老更贫,羞见青天月照人”的感慨,苏轼就写了这首和诗来宽慰他。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