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

高适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高阁凭栏槛,中军(2)倚旆旌。

站在高高的楼阁上,靠着栏杆眺望,中军大帐里旗帜高高飘扬。

感时常激切,于己即忘情(1)

时常感慨时局动荡,心中激愤难平,但对自己而言,又似乎能无喜怒哀乐。

河华(1)妖气(2)伊瀍(3)有战声。

黄河和华山上屯聚着不祥之气,伊水和瀍水边传来战鼓声声。

愧无戡难(1)策,多谢(2)出师名。

我惭愧自己没有平定战乱的良策,却白白承受了出师的名号。

秉钺(1)知恩重,临戎(2)觉命轻。

手持兵符深知责任重大,亲临战场更觉生命微不足道。

股肱(1)列岳(2)唇齿(3)长城(4)

如同国家的股肱大臣般仰望高山般的忠臣,国家的安全如同唇齿相依,依赖于坚固的防线。

隐隐(1)摧锋(2)势,光光(3)弄印(4)荣。

隐隐之中展现出冲锋陷阵的威势,你兼任御史大夫,光彩夺目。

鲁连(1)真义士,陆逊(2)岂书生。

鲁仲连真是位义士,陆逊又怎会只是个书生呢?

直道(1)殊智(2)先鞭(3)抗行(4)

确当的行为准则未必需要独特的智慧,先一步行动便可夺取战机。

楚云(1)随去马,淮月(2)尚连营。

楚地的云彩随着出征的马匹飘动,淮水的月光还照耀着连绵的军营。

抚剑堪投分(1),悲歌益不平。

手抚宝剑,决心投身于这战斗,悲壮的歌声更加激荡不平。

从来重然诺(1),况值欲横行(2)

我俩要重视然诺,更何况在征讨安史叛军之时,更应该坚守自己的道义。

小提示:高适《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此诗前十二句写诗人凭栏远眺忧心国事的情怀;后十二句劝贺兰进明以大局为重,及时平叛建功。

创作背景

高适有《谢上淮南节度使表》日:“(臣)以今月二日至广陵,以某日上讫。”(据明刊本《高常侍集》此表作于至德二载(757二月。高适此诗四库本题下原注:“时在扬州。”故系于至德二载初。此时高适在扬州准南节度使任上:张巡,许远正在雕阳保卫战中苦守,高适借酬答河南节度使之机,以此诗动解贺兰进明迅速进兵解阳之围。《旧唐书·高适传》:“其与贺兰进明书,令急教梁宋,以亲诸军;与许叔书,绸缪继好,使释他憾,同扱梁宋,”然贺兰终不发兵,导致睢阳陷落。《资治通鉴》卷二一九:“睢阳士卒死伤之馀,才六百人,张巡、许远分城而守之……“是时,许叔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准,皆拥兵不救。城中日蹙,巡乃令南霁云将三十骑犯围而出,告急于临准霁云慷慨,泣且语日:霁云来时,離阳之人不食月馀矣!霁云虽欲独食,且不下咽。大夫坐拥强兵,观睢阳陷没,曾无分灾救患之意,岂忠臣义士之所为乎!”因啮落指以示进明,曰:“霁云既不能达主将之意,请留一指以示信归报。座中往往为泣下。霁云察进明终无出师意,遂去。”乾元元年(758)高适途经睢阳时,致祭张巡、许远,有“十城相望,百里不救”之语,乃是有感于贺兰辜负自己厚望而发。

高适

高适

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

高适(704—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