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祠堂记
〔宋〕
庄子,蒙人(1)也。尝为蒙漆园吏。没(2)千余岁,而蒙未有祀(3)之者。县令秘书丞王兢(4)始作祠堂,求文以为记。
庄子是蒙邑人,曾经作过蒙国的漆园吏。死了已一千多年了,而蒙从未有过祭祀他的人。如今当地的县今秘书丞王兢开始为他立祠堂,求我为文作记。
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王(1),齐宣王(2)同时,其学无所不窥(3),然要本归于老子(4)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5)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6)孔子之徒,以明老子(4)之术。此知庄子之粗(7)者。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8)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9)难之。其仆操棰而骂曰:“隶也不力(10)。”
根据《史记》的记载,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学问见识无所不到,但大旨归结于老子的学说。所以他著书十万余言,大多都是寓言。作《渔父》《盗跖》《肤箧》等文,用来诋诮孔门弟子,阐发老子的学说,这种看法只是对庄子粗浅的看法。我以为庄子其实是帮助孔子的人,只是不能效法他。楚国有一个公子,穿着普通的衣服逃亡,把门人为难他。公子的仆人举着鞭子骂道:“你这个家伙敢不卖力气。”
门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1),其正言盖无几。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厘(2),彭蒙(3),慎到,田骈(4),关尹(5),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
把门人才放他们出去。办事本有倒行逆施的情况。说仆人不爱公于是不对的;但把他当作事奉公子的法则,也不行。所以庄子的言论都是实际上赞同,而文字上不赞同;表面上排挤,而暗地里帮助;正面的言论很少。至于诋诮孔子,也未尝不略带此意。在论天下道术的时候,从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等人,以至于说到了自己,认为都是一家,而没有说到孔子,这说明对孔子尊重到极点。
然余尝疑《盗跖》,《渔父》,则若真诋孔子者。至于《让王》,《说剑》,皆浅陋不入于道。反复观之,得其《寓言》之意,终曰:“阳子居(1)西游于秦,遇老子。老子曰:‘而睢睢。而盱盱,而谁与居。太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居(1)蹴然变容。其往也,舍者将迎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但我常疑心《盗跖》《渔父》两篇,好像真的在诋毁孔子。至于《让王》《说剑》两篇皆浅陋而不合道。反复观看,知道它合于《寓言》一文结尾的意思:“阳予居西游秦国,遇到老子。老子说:‘你这种傲慢的态度,谁愿意和你同处呢。太洁白的东西是好像含垢的东西,具有盛德的人,总好像是不足的样子。’阳子居听了之后愧然变色。当初阳子居来的时候,旅舍的人都迎接他,主人为他安排坐席,女主人为他拿毛巾梳子,先坐的人让出位子,烧饭的人都不敢当灶。等到回去的时候,旅舍的人都和他争席位了。”
去其《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以合于《列御寇》之篇,曰:“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曰:‘吾惊焉,吾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
而《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合于《列御寇》一篇的意思:“列御寇到齐国去,半道就回来了。说:‘我感到惊骇,我曾到十家卖浆店饮食,而有五家先送给我。’”
然后悟而笑曰:“是固一章也(1)。”
我读完之后才领悟到,于是不由地笑着说: “这本是一章啊,”
庄子之言未终,而昧者剿之以入其言。余不可以不辨。凡分章名篇,皆出于世俗,非庄子本意。元丰元年十一月十九日。
庄子的话还没有说完,那些愚昧的人就去攻击他,结果恰恰被他言中。对此我不能不辩。凡是把《庄子》一书分开章节,加上名称的都出于世俗之乎,井非是庄子的本意。元丰元年十一月十九日。
小提示:苏轼《庄子祠堂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庄子祠堂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丰元年(1078年)所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题目虽为记,而实质是一篇评述庄子的议论文,表现了作者对庄子思想的深刻领会和独到见解。全文夹叙夹议,见解翻空出奇。
- 作品出处苏东坡全集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北宋
创作背景
宋熙宁九年(1076年),从京都开封来了一位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的学问家秘书丞王竞担任蒙城县令。他感到作为县令,有责任为这位先哲建立祠堂。于是动员地方乡绅集资,又拨公款,在今蒙城东北三里庄子任漆园吏的漆园城内动工兴建。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冬十月竣工时,王兢请作者作碑记,作者欣然答应,于当年十一月十九日写成交付王竞。
相关诗词
-
庄子·外篇·(13)山木
...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絜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
-
庄子·外篇·(14)田子方
...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之政也。有虞氏死生不入于心,故足以...
-
庄子·外篇·(15)知北游
...人之所同论也。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
庄子·杂篇·(1)庚桑楚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畏垒大壤。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庶几其圣人乎!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庚桑子闻之,南面而不释然。弟子异之。庚桑子曰:“弟子何异于予?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吾闻至人,尸居环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释于老聃...
-
庄子·杂篇·(2)徐无鬼
...也而未始出域:有遗类矣!夫楚人寄而銒阍者;夜半于无人之时而与舟人斗,未始离于岑而足以造于怨也。”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
-
庄子·杂篇·(3)则阳
...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庄子闻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萑苇...
-
庄子·杂篇·(4)外物
...,神有所不及也。虽有至知,万人谋之。鱼不畏网而畏鹈鹕。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
-
庄子·杂篇·(5)寓言
...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庄子谓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庄子曰:“孔子谢之矣,而其未之尝言。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复灵以生。’鸣而当律,言而当法,利义陈乎...
-
庄子·杂篇·(6)让王
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
-
庄子·杂篇·(7)盗跖
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孔子谓柳下季曰:「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诏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则无贵父子兄弟之亲矣。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为盗跖,为天下害,而弗能教也,丘窃为先生羞之。丘请为先生往说之。」柳下季曰:「先生言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不听父之诏,弟不受兄之教,虽今先生之辩,将奈之何哉!且跖之为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