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台帖
〔唐〕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
高耸峻拔之势和源远流长之水, 物象千姿百态。
非有老笔,清壮(1)可穷。
不是有了老练娴熟、清新豪建的笔法就能刻画描述穷尽的。
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小提示:李白《上阳台帖》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上阳台帖》是唐代诗人、书法家李白于天宝三年(744年)创作的纸本墨迹草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上阳台帖》为李白自书其四言诗,共25字,既概括了王屋山高耸峻拔之势和源远流长之水,亦通过赞颂司马承祯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对其的仰慕之情。全卷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法度不拘一格,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诗风。全贴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诗,是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亦是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国宝”,被称为“一级甲”。
- 文学体裁草书
- 创作年代唐代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唐代是中国书法草书体发展的一个巅峰。初唐时期,太宗李世民即大力倡导学习王羲之,并带头习王,开清新活泼书风,也从此奠定王羲之书圣之地位。而后有孙过庭、李怀琳等草书大家,源于二王,又有创新,笔法丰富而多变,发展完善了二王草书的技法系统。及至盛唐时期,那更是对草书尊崇有加,皇宫内府,大臣公侯,士大夫及有文化一族,谁都能挥洒几笔草体,可谓大唐草书之盛世。李白亦是在当时涉草并取得一定成就之士。其草书来自张旭一脉,且风格飘然有仙气。
创作缘由
李白于开元十二年(724年)出蜀游三峡,至江陵遇道士司马承祯,得到司马承祯赞赏。后唐玄宗命司马承祯王屋山建立道观,并题写匾额。而司马承祯不仅道术精深,而且诗、书、画皆有极高造诣,擅长山水画。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观,并来此寻访司马承祯,待到达阳台观后,方知司马承祯已经仙逝。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故有感而书《上阳台帖》。
相关诗词
-
登九里台是樊姬墓
楚国所以霸,樊姬有力焉。不怀沈尹禄,谁谙叔敖贤。万化茫无在,孤坟独岿然。北分阳台陌,南识郢城阡。漠漠渚宫树,苍苍云梦田。登高形胜出,访古令名传。自我来符守,因君树蕙荃。诗书将变俗,絺纩忽弥年。志阐三折...
-
上阳宫辞
苑路青青半是苔,翠华西去未知回。景阳春漏无人报,太液秋波有雁来。单影可堪明月照,红颜无奈落花催。谁能赋得长门事,不惜千金奉酒杯。
-
洛阳行送洛阳韦七明府
始上龙门望洛川,洛阳桃李艳阳天。最好当年二三月,上阳宫树千花发。疏家父子错挂冠,梁鸿夫妻虚适越。
-
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
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
-
高阳台·落梅
宫粉雕痕,仙云堕影,无人野水荒湾。古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千里关山。半飘零,庭上黄昏,月冷阑干。寿阳空理愁鸾。问谁调玉髓,暗补香瘢?细雨归鸿,孤山无限春寒。离魂难倩招清些,梦缟衣、解佩溪边。最愁人,啼...
-
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
...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馀。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
-
十离诗·镜离台
铸泻黄金镜始开,初生三五月裴回。为遭无限尘蒙蔽,不得华堂上玉台。
-
杂曲歌辞·江上曲
江心澹澹芙蓉花,江口蛾眉独浣纱。可怜应是阳台女,对坐鹭鸶娇不语。掩面羞看北地人,回身忽作空山语。苍梧秋色不堪论,千载依依帝子魂。君看峰上斑斑竹,尽是湘妃泣泪痕。
-
折桂令·登姑苏台
百花洲上新台,檐吻云平,图画天开。鹏俯沧溟,蜃横城市,鳌驾蓬莱,学捧心山颦翠色,怅悬头土湿腥苔。悼古兴怀,休近阑干,万丈尘埃。
-
重游凤凰台
重扶瘦影上荒台,万里秋阴凝不开。天地未休貔虎战,江山敢望凤凰来。是非易判元嘉事,今古难逢太白才。尊酒阑珊诗思乱,夕阳吹角不胜哀。